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答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 ( 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理解。
【答案】 ( 1)“转 ”和 “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
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⑴ 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
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 ”和 “低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是泛
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然后理解词句。结合全词理解,可知 “婵娟 ”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
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 ⑴ “转 ”和 “低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 ”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⑴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⑵ 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
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 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 ② 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 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 ①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 ② 久,何年致此身 ③ ?
【注】 ① 灞( bà)上:又作 “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 郊扉:郊居。 ③ 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 ________和 ________,渲染了 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 【分析】 ⑴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
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 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 《灞上秋居》中的 灞上 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
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
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 ⑴ 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