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 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 ] 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 ① 声。
【注】 ①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 “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 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答案】 (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呢?
【解析】 【分析】( 1)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
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 “今几宿 ”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
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天 ”“江水 ”“舟 ”“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
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 “舟行所见 ”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故答案为: ⑴ 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⑵ 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 ·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 “惜 ”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中 “略 ”和 “稍 ”的准确性。
【答案】 ( 1) “惜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 “略”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微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 ”和“逊 ”,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 【分析】( 1)以 “惜 ”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 “惜 ”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 ”字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并不是一概否定。
2)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中“略 ”和 “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
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 “文治 ”,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
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⑴ “惜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 ”和“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微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和 “逊 ”,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