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PAGE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斗的成功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双基巩固学考突破
一、选择题
1.抗日战斗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第三战区作战指导打算》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依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战役发生于沿海地区,靠近当时的首都南京,由此推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故B项正确。
答案:B
2.1937年8月,其次战区司令长官下达保卫山西北部要地的命令,沿长城一线部署了国共双方的兵力进行抵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第五师团辎重部队,毁灭日军1000余人;其次战区副司令长官担当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防备战。这说明()
A.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头
B.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协作
C.忻口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共合作组织的忻口会战,故C项正确。
答案:C
3.《新华日报》4月8日报道“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留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格外信任,但现在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终成功当属于中国”。材料所述战役()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骄傲企图”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成功”
D.“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
解析:依据材料“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中国津浦线之战局”,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成功,故C项正确。“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骄傲企图”的是淞沪会战,A项错误;“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指平型关大捷,B项错误;“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是百团大战的意义,D项错误。
答案:C
4.中国政府在抗日战斗某一时期表示:“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这一生疏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A.南京政府的沦落
B.武汉会战的开放
C.枣宜会战的进行
D.百团大战的成功
解析:南京沦落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武汉,武汉成为“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成为日军攻击的主要目标,故A项正确。
答案:A
5.有学者认为:“抗日战斗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由于抗日战斗()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成功
B.增加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念
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斗贡献巨大
答案:D
6.“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开会的:中国人民在其对于日本侵略者作了坚决的勇敢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经受了很多的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消灭了这样的新局面……中国人民协作同盟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材料中的“我们的大会”指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说明抗日战斗马上成功。在抗日战斗成功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故C项正确。
答案:C
7.2014年,中国政府打算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成功纪念日。抗日战斗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由于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成功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公平的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成功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
解析:抗日战斗的成功,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成功,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斗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心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14年抗日战斗。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天地。……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成功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一中“14年抗日战斗”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次战役。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呈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参考答案:(1)依据: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