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对抗日战争的一些基本史实有所认知,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愿意通过历史事件了解国家的发展。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学习历史,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逻辑引导。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的复杂历史关系感到困惑,难以把握不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此外,对于战争中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的理解,可能因为年龄和经历的限制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案例研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2.教学活动:设计“抗战英雄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荐心目中的抗战英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战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抗战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吗?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胜利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教师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抗日战争的进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的进程,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及其特点。
3.全民族浴血奋战
-教师讲述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故事,如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军队等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了解全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
4.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国共合作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如结束日本侵华、维护国家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课堂活动
1.角色扮演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抗日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八路军战士、国民党军官、日本侵略者等。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抗战英雄人物评选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推荐心目中的抗战英雄,并说明推荐理由。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对抗战英雄的认识和敬佩。
3.抗日战争知识竞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战争知识竞赛,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全民族浴血奋战的精神。
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进程和胜利原因。
2.收集抗战英雄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抗战英雄的短文。
3.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六、知识点梳理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日本侵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
2.抗日战争的进程
-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及附近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之一。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至4月,山东省台儿庄,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及附近地区,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
3.全民族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