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二十三课
两个战场、三个阶段反攻阶段相持阶段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发挥重要作用。敌后战场成为抗敌主战场。(1937.7)(1938.10)(1943年底)(1945.9.2)七七事变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广州、武汉失守大反攻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国民党正面抗战战场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敌后抗战战场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概念解析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国民党)的抗战(一)大型会战时间事件结果和影响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1937.9-11月初1938年1—5月淞沪会战1937.11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果: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占领上海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首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1937.11太原沦陷结果:5月初,徐州失守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徐州会战1938.5各路大军撤离徐州会战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忻口战役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争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日本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大国,我们只要依靠美英的力量,一定能够迅速战胜日本。”(速胜论)“打败仗要和,打胜仗也要和,到底总是要和。我们能打胜仗是意外的,而打败仗是必然的事”(亡国论)×汪精卫王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1938.6)敌强我弱,不能速胜坚持抗战,必然胜利敌我优缺,可以转化意义: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一、正面战场(国民党)的抗战(一)大型会战时间事件结果和影响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1941年12月武汉会战意义: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将日军拖入持久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稳定了局势,保卫了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坚定了决心和信心;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提高了中国地位,促使了美国援华方案的实施。淞沪会战1937.11上海沦陷太原会战1937.11太原沦陷徐州会战1938.5各路大军撤离武汉会战1938.6以空间换取时间相持阶段1938年10月31日,蒋介石在《为放弃武汉告全国同胞书》中指出:‘……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失,而在保持我抗战持久之力量。”结果:在与日军主力部队相持近四个月后撤出武汉,武汉失守
正面战场大会战结果意义淞沪会战上海失守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太原会战太原失守取得首次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徐州失守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武汉沦陷将日军拖入持久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取胜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正面战场五大会战的结果和意义,对正面战场的作战作出评价①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②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敌意志。③为敌后战场开辟,沿海工业教育内迁创造了有利时机。④扩大了中国影响,争取了国际同情与支持。⑤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致使战场节节失利。一、正面战场(国民党)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国民党)的抗战(二)战时内迁(工业、高校)—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①日军侵略不断加深;②保存抗战力量。(1)原因:(2)概况:(3)影响:(1)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保存抗战力量。(2)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①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东方的敦刻尔克卢作孚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知名校友:杨振宁、邓稼先、华罗庚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
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敌后战场(共产党)的抗战(一)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2、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3、影响: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地道战游击队和民兵依靠群众,利用地形优势的有利条件,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灵活机动,对敌人实施突然准确的射击.
沦陷区二、敌后战场(共产党)的抗战(二)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斗争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沦陷区抗日宣传标语
二、敌后战场(共产党)的抗战(三)百团大战1940——打破日军“囚笼政策”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从敌占区向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囚笼,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