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看云识天气》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docx

发布:2018-07-04约5.7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看云识天气》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看云识天气》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3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3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4分)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  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看云识天气》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3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3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4分)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  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