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docx

发布:2018-07-07约2.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罔(  ) 殆(  )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4分)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罔(  ) 殆(  )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3分)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4分)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论语》十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罔(  ) 殆(  )   2.填空:(5分)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⑺见贤思齐焉(齐:)   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   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5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