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2课时 氧气的制法教学实录 沪教版.docx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教学实录沪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教学实录
1.氧气的制法实验原理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3.氧气制取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
4.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5.氧气制取实验的实验报告撰写。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氧气制法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氧气制取实验的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和加热氯酸钾制氧的反应方程式;
-掌握实验步骤,包括实验装置的组装、药品的取用、加热方法等;
-了解实验过程中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
2.教学难点:
-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实验中,控制反应速率,确保氧气平稳产生;
-加热氯酸钾制氧实验中,掌握加热的均匀性和控制温度,防止过热;
-正确判断氧气收集是否完全,避免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在实验报告中,清晰、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讲解氧气制取的化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计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实验步骤和原理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装置和反应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氧气制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氧气在呼吸、燃烧等过程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制取原理和实验方法。
过程: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分子结构、物理状态和化学活性。
详细介绍氧气的制取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和加热氯酸钾制氧的化学方程式。
3.氧气制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制取过程和实验现象。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氧气制取实验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全面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氧气制取相关的实验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可能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氧气制取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实验问题的分析、解决策略和小组讨论的收获。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氧气制取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氧气的化学性质、制取原理和实验方法。
强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氧气制取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7.实验操作(15分钟)
目标:让学生亲自体验氧气制取的实验过程,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过程: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氧气制取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与小组分享实验心得。
8.课堂延伸(10分钟)
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过程:
教师提出一些与氧气制取相关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索。
分享一些与氧气相关的趣味知识或实验,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氧气的工业应用》:介绍氧气在钢铁、化工、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实际用途。
-《氧气的环境保护》:探讨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氧气的循环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氧气的科学探索》:介绍氧气的研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