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二章溶液 第五节 胶体溶液(之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学》电子教案
课 题 第二章 溶液
第五节 胶体溶液(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胶团结构。
2.理解胶体的吸附作用、稳定性和凝聚作用。
3.了解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理解渗透压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胶体的吸附作用、稳定性和凝聚作用;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概念 教学难点 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概念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练结合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在金属、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不仅可以改进材料的耐冲击强度、耐断裂强度、抗拉强度等机械性能,也可以改进材料的光学性质,有色玻璃就是由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玻璃中制成的。土壤里许多物质如粘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所以土壤里发生的一些化学过程也与胶体有关。国防工业上有些火药、炸药必须制成胶体,冶金工业上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塑料橡胶及合成纤维等的制造过程都会用到胶体知识。在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接触并应用到胶体知识,如食品中的牛奶、豆浆、粥等都与胶体有关。AgI胶体溶液为例,AgI胶核在KI过量时总是吸附溶液中的I-,在这里I-就是定位离子;定位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溶液中反离子K+,使部分K+与胶核和定位离子一起运动,形成吸附层;反离子K+没有被吸附在胶核上,能在水中自由移动,使胶核附近反离子浓度大,远处反离子浓度小,形成扩散层。
讲解:胶团是由胶粒和扩散层组成的,胶粒由于吸附了定位离子,所以通常是带相同电荷的。在KI过量的AgI胶体溶液中,胶粒由于吸附了I-而带正电,扩散层中有多余的反离子而负电,所以胶团是电中性的。胶粒带有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避免了胶粒相互碰撞凝聚,使胶体颗粒能维持在较小的尺度上,同时由于胶粒较小,使胶粒浮在溶液中,使胶体在外观上与溶液一样是透明的,并使胶体溶液有较好地稳定性。
板书:
二、胶体的吸附作用、稳定性和凝聚作用
讲解:胶体的微粒是由很多分子集合而成的,胶体粒子和分散剂之间存在一个界面,界面上的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存在吸引力,可与外界其它物质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表面分子所持有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作用产生在界面,因此物质的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强,胶体微粒有很大的表面积,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板书:
1.胶体的吸附作用
由胶团结构可知,同一种胶体微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同种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排斥,同时,带电荷的胶体微粒表面吸附了一层水形成水化膜,胶体微粒不易聚集。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胶体是较稳定的分散系。
板书:
2.胶体的稳定性
(1)同一种胶体微粒带有相同的电荷。
(2)带电荷的胶体微粒表面吸附了一层水形成水化膜。
讲解:如果往某些胶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解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微粒所带电荷,并破坏了胶体微粒的水化膜,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胶体微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叫胶体的凝聚。
板书:
3.胶体的凝聚作用:胶体微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
演示实验:在一支盛有5 mL Fe(OH)3胶体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 mL左右的MgSO4溶液,振荡试管,观察其变化。
现象:原来透明的Fe(OH)3胶体溶液变得浑浊了。
解释:这是由于MgSO4在溶液里解离产生出的SO42-中和了Fe(OH)3胶体微粒的正电荷,同时破坏了水化膜,使胶体微粒聚集成沉淀析出。
说明:给胶体溶液加热、把两种带相反电荷胶体微粒的胶体溶液相互混合,也可以使胶体溶液发生凝聚。
强调:胶体凝聚的情况也不尽一致。通常,胶体的凝聚都产生沉淀,但有些胶体凝聚后胶体微粒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形成不流动的冻状物,这种冻状物是一种凝胶,如我们生活中食用的豆腐,就是在豆浆(胶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卤(主要成分是MgSO4·2H2O)溶液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分子胶体和分散剂水等物质凝聚在一起而成的凝胶。
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其凝聚作用也增强。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肥、中耕、浇水、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从而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改变,尤其是施用钙质肥料,有促进土壤形成不可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思考:江河入海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
过渡:胶体知识在农林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它能解释许多动植物的生理现象。
板书:
三、胶体溶液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讲解:一切细胞的原生质、动物的血液和植物的汁液都是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稳定性将受到破坏,输送养分的通道就要受到阻碍。如动物误食了有害物质会使血液凝固,尿液中的无机成分沉积形成结石等,都会使动物呈病态,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土壤在其形成发育过程中,形成了粒径小于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