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智能制造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doc

发布:2024-11-16约6.5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智能制造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智能制造工程导论

课程英文名

IntroductiontoIntelligentManufacturingEngineering

双语授课

□是■否

课程代码课程学分

1

总学时数

16(含实践0)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作品□汇报展示■报告

■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机器人工程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智能制造工程系

面向专业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机械制造及CAD、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等。

选用教材

李勇峰.机械工程导论-基于智能制造(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

参考书目

1.郭邵义.机械工程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谢黎明等.机械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李晓雪.智能制造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课程资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引导性技术基础课,支撑专业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7和毕业要求12。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机械工程的战略地位、发展历程,坚定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初步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专业学习和大学规划,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的国家使命感;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培育工匠精神,使学生明确专业方向,从而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

表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描述机械与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识别机械行业的特性,以及信息化、机械化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2

确立机械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基本理念,关注本专业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体系提供必要的准备。

课程目标3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具体内容见表2。

表2-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H】

6.1:熟悉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据此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1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L】

7.1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本专业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目标2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M】

12.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标3

表2-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H】

指标点6.1:熟悉与智能制造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据此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1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L】

指标点7.1: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本专业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目标2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M】

指标点12.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接受和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和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目标3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的具体内容见表3。

表3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