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资料.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外汉语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创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
恢复阶段 20世纪70年代~70年代末
1950 清华大学 第一个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5年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 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大学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1983年6月 中国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学科地位得到确定(标志)
●发展1987年 国家汉办成立
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05年 世界汉语大会 对外汉语走向世界的标志
定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学科,专门研究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律。
对比分析: 拉多 1957 首创
内容:目的语与母语不同的部分,是二语习得者的难点
语言迁移:正迁移 负迁移(P16)
标记区分法:凡某个语言成分的标记越多,无论它在母语或目的语中是否存在,此语言成分在习得上是比较难的。
i /i:/ 前、高、不圆唇 ü/y/ 前???高、圆唇
偏误分析:60年代末 科德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 一种规律性错误
(1) 语际偏误(2) 语内偏误(3) 简化偏误(4) 交际偏误 (5) 推理偏误(P23)
意义与局限
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
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
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
特点:
(1) 系统性
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 发展性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理论
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60年代末
监察模式:1978 克拉申 输入假说:i+1
i: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 1: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但应在下阶段学习的知识
P28
直接法
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
直接用目的语教外语;
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 直接联结的直观手段用于教学。
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的原则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句本位原则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的原则。
语法翻译法 / 直接法
重知识 重技能操练
读写 听说
书面 口语
经典文学作品 当代通用的语言材料
依赖母语 排斥母语
演绎法 归纳法
功能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语言的活用,它的重点不是语法规则或者听说习惯,而是运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能力
学生是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
第二章
一、发音习惯是靠听辨和模仿建立起来的
二、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
1. 以示范与模仿为主,语音理论指点为辅
语音教学是口耳相传的活动,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
2.从易入手,由易到难
根据学习者的母语而定,从易入手,先易后难,以易带难,这是常识。
3. ? 温故而知新
4. ? 突出难点,有的放矢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突出难点,反复进行操练。
5.? 音形结合,加深印象
在语音教学中,老师可采用听觉和视觉印象,发音和书写结合起来的方式。
三、汉语拼音方案
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3个复韵母16个鼻韵母
四。、zhi 、shi用什么方法教:演示法 对比法 带音法
Z/ zh /j:用手势法强调 发音韵母 分辨法
W、u:用仰头的方法区分
五、介音:声母和韵母之间的过渡发音,轻而短
六、:一、七、八、不的变调
“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
变调有三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一件、一样。?
?(2)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一年、一本。??(3)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看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