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docx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平均分》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例子,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与符号意识: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认识,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用数学符号准确表示平均分的结果。
2.逻辑思维:通过平均分的操作,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运用:培养学生将平均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其计算方法。具体包括:
-理解“平均分”的定义:强调“平均分”是将总数等分的过程,每个部分的数量相同。
例如,将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
-掌握平均分的符号表示:学会使用“÷”符号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如6÷2=3。
-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例如,如果有8个橘子,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橘子?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计算。具体包括:
-理解“平均分”与“除法”的区别:学生可能会混淆“平均分”与“除法”的概念,认为两者完全等同。
例如,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关注等分的过程,而“除法”是一个运算符号,表示的是分配或分割的动作。
-等分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理解如何确保每个部分的数量相同。
例如,当遇到不能整除的情况时,如7个苹果分给3个盘子,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
-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解决涉及多个步骤的平均分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例如,将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然后再将每个小朋友得到的糖果平均分给他们的朋友,学生可能需要指导来理解这个问题如何分步解决。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讲授介绍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和疑问。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如使用实物(如糖果、玩具等)进行平均分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运用游戏化学习策略,通过数学游戏,如“平均分接力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平均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利用多媒体工具,如电子白板和数学软件,展示平均分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如“如果你有5个苹果,你想分给2个朋友,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
-回顾旧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数的分解与组合,为学习平均分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强调平均分的特征是将总数等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同。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将10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橘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不同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指定的人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使用数学软件,独立完成几个平均分的练习题,如将15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盘子。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并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指出学生在练习中常见的错误。
-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包括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题,以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
-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和总结他们的学习过程,以便于下一节课的复习和讨论。
拓展与延伸
1.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与生活》系列书籍,特别是关于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章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儿童数学思维训练》一书中的相关章节,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思维训练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尝试解决家庭中的平均分问题,如分配家庭作业、分水果等,记录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