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教学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教学反思
黄冈市浠水县楼口中学 姚小宁
[摘 要]在农村中学,教师在新课改、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不管是否需要,花费大精力制作课件成为一种潮流。课上得简单、机械,缺少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只把技术手段作为一种简单的教学工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也难以达成。我们教师应遵循各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挖掘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最大价值,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整合 以人为本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最终目的是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尽管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交流方式的变革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并非在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中都可以面面俱到地去体现其优势。有时虽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才呈现在公开课、示范课上,但依然不能优化教育教学。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从影响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一、以生为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中去。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科学教学。否则,只会是教师的“单相思”,虽历经苦练,学生也难以修成“正果”。如在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由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学生通过调节a、b、c的大小,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图像与Y轴交点位置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学生对“几何画板”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样,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画出图像,大部分学生画得不理想。老师又引导又启发,学生忙、老师更忙,折腾了十几分钟,还有部分学生在忙于画图,学生的兴趣还是停留在图像的生成上,直到下课也没能搞清楚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是什么。
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这节课只有过程生成,没有新知生成,导致课的结构不完整,没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此教学内容只需教师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在图像生成过程中,观察、思考,通过交流,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再加以应用即可。
二、以生为本,要科学用“网”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学生网络上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达不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如在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教师设置了下列情境引入新课。
师: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几乎所有拥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研究,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孜孜不倦地寻找它的证明方法,现在已发展到了400多种。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更多的信息,请同学们从“百度”搜索引擎里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操作,搜索引擎里提供的信息不下于十个。几分钟后,学生还在“遨游”,教师用教师机控制了学生机,这时,学生大喊,有的说还没有浏览完,有的说部分网址打不开,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浏览一会,又过了几分钟,教师强行控制了学生机,学生情绪受到影响。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没有任何帮助,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整合的实际意义。况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浏览大量信息完成对信息的搜索、收集、整理既费时又费力,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人机互动”要求整合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强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这堂课中,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课前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在自己学校的校园网上,再供学生使用,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以生为本,要关注学生需求
在有些信息技术支持的整合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心里只有“课”,而没有学生,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对计算机等媒体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课件掌握不够好,只顾操作,机械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只顾师生交流,忘记操作,使学生犹如雾里探花。这种情境展示与教学内容不统一的状况,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双双陷入被动,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的局面。又由于整合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课堂上发生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