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设计实验的大致思路,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传导是一种传递热的方式;知道生活中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
活动准备
1、支架、铜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坩埚
2、支架、铁盘、蜡烛碎屑、滴管
3、烧杯、材料袋(内装铝棒、铁棒、塑料棒、玻璃棒、小木棒)
4、湿毛巾、热水瓶
5、课件、实验记录表、简图(汤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比如,我们每天喝水用到的杯子(出示杯子)倒入热水,过一会儿,摸一摸杯壁儿,你会有什么感觉?(找一学生摸一摸)
还有下面的现象你经历过吗?请看大屏幕(播放不锈钢勺柄烫手的视频)
2、提问:看到以上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热是怎样传到勺柄上的?(投影:谁能帮老师画出热传到勺柄顶端的路线。)
找一学生画图。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杯子、勺子等一类物体变热的秘密(板书课题:杯子变热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激发探究兴趣,提出探究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假设性解释。
二、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
实验一:热在铜棒中的传递
1、首先让我们设计实验来研究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我们的支架上有一根铜棒,你认为铜棒能传递热吗?(生答)如果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我们观察不到,比如说,热传到这儿了,怎么能让我们看到,你有办法吗?我们可以借助遇热能够熔化的物品进行观察,老师准备了一种化学物品(出示凡士林),它叫凡士林,有粘性、受热能够熔化。
2、(师演示组装铜棒传热装置):取三根火柴,分别用火柴头蘸取少量凡士林,等距离地粘在铜棒上,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想一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中需要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呢?
3、请看老师如何使用酒精灯:拿开灯帽,竖直放在一边;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灯芯,用过的火柴放在这个坩埚里;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一般用外焰加热,实验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酒精灯加热铜棒一端,耐心等待,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2)实验中及实验后,千万不要触碰铜棒和铁盘,小心烫伤!(3)现象观察完毕及时移开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后熄灭酒精灯,放回原处坐好)。
5、展示与汇报:
(1)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实验中的发现?(火柴棒为什么会落下来?哪根火柴先落下来?为什么?哪根火柴后落下来,为什么?
(2)热在铜棒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可以沿着铜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3)别的小组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遇热能够熔化的物品观察传导现象,四年级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要进行引导性讲解;实验前,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大胆猜测,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地汇报与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传导”这个“概念箭头”进一步提升。
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盘上的传递
1、热可以沿着铜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其他材料呢?老师还为各组准备了第二组材料,有金属圆盘、蜡烛碎屑、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交流一下。
2、汇报实验方案。谁还有其他方法吗?讲解注意要点:用湿毛巾裹住铜棒从支架上取下来,装上铁圈固定好,蜡烛碎屑要均匀地洒在圆盘内,就可以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了。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及时熄灭酒精灯。)
3、交流与小结:
(1)说一说实验中的发现?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刚做过的两个实验,请看大屏幕(动画展示热传导)。
(2)这两组实验都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板书:传导:温度高 →→ 温度低。)
4、学到这儿,谁来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我们提到的问题,热在勺子上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类似现象,可以在金属圆盘内洒蜡烛碎屑,可以滴水滴,还可以放蜡烛细条,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获取丰富感性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引领学生自主建构传导的概念。
三:探究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
1、老师手里有五根小棒,分别是铝棒、铁棒、塑料棒、玻璃棒、小木棒,你认为哪些材料容易传热,哪些不容易传热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能直接用火加热吗?)
让我们把五种材料同时轻轻地放进杯子里,用开水加热,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