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杯子变热了》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对于热传递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和认识,例如为什么用橡胶或者木质材料来制作金属炊具的把手,对于固体传热的方式——热传导也有很多初步的了解。由于热的传递过程不能直接通过眼睛进行观察,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感知热是 由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教学目标:
1、 热一般情况下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导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热传导的方向是由热源点向周围各个方向的。
2、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证明热传导的方向和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认识热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热传导。
教学难点:
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组:铁架台、铜棍、蜡环、蜡烛、火柴、废液缸、木块、湿布、实验记录单
三脚架、金属片、蜡片、蜡烛、火柴、废液、木块、湿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铁架台、十字夹、试管、金鱼、温度计、水、酒精灯、木块、火柴、废液缸、演示文稿
板书设计:
热传导
温度高----热---→温度低 教学过程
环节 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导 入 ● 播放视频录像
● 谈话:周末的时候我和朋友在饭馆里吃饭,出了点烫伤的小事故,一起来看看。
● 提问:画面中的人被什么烫到了?锅盖是怎么被加热的?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验吗?
● 学生回答
●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一段在饭馆吃饭烫伤的小事故,让学生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了解生活中的小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科学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而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甄别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猜想与假设 ● 出示实验材料,提问:一根铜棍、一个金属圆片,分别加热,热量在铜棍中,在金属圆片中会怎样传递?
● ? 学生预测 让学生通过分析对问题进行预测,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黑板上,与他人分享。 方案的设计与选 择 ● 谈话:因为要研究两个问题,我们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半的小组负责研究热在铜棍中的传递,剩下的小组负责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 出示实验材料,谈话:先来看看老师提供给你的实验材料……蜡环、蜡片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 谈话:研究热量是怎样传递的,你们选择哪些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方案记录下来。
● 小组设计
● 谈话:说说你们的方案。
● 小组汇报
● 提问:有什么建议吗?
● 学生回答 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将两种材料的实验以分工的形式,作为并开的实验。第一,可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第二,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产生思维的碰撞,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让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寻找不同材料的属性、特点来帮助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而不是将已有的实验装置出示。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能够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方案。 搜集证据 ● 谈话: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记录实验的现象。
● 小组实验 让学生应用各种有效的记录方法,搜集实验过程中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 ● 谈话:谁先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
● 小组汇报
● 用课件模拟学生的汇报
● 提问:热在圆铁片中的传递方向是向各个方向的,但是在铜棍中好像不是这样传递的,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
● 学生回答
● 提问:通过自己实验和倾听别人的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了热传递的规律了吗?
● 小组讨论、汇报
● 总结热传导的规律、出示热传导这个科学名词: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热传递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做的研究是固体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 构建出热传导过程的科学概念,然后教师用课件的形式模拟学生的汇报。不同实验的汇报结果不同,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有关热传导方向的问 题。教师进一步提出方向怎么会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很容易能发现实验材料的线性特点和面性特点,决定了实验的结果不同。通过讨论,构建出相对严 谨、完整的科学概念。 评价与反思 ● 演示实验:一试管水,在试管口加热,用我们今天所研究出来的规律预测一下热量会怎样传递?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来帮我们验证结论,如果热量传到试管底部,利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底部和上部水温是否相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