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001].docx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初步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感受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通过乘法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抽象出乘法的本质,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进行建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二年级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两位数加减法计算。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理解数量的增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数学学习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直观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乘法的意义,将乘法与加法进行区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进行计算。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感到困难,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白板
-教学材料:实物教具(如计数器、积木)、图片卡片、乘法口诀卡片
-信息化资源:在线数学教育平台、互动学习软件
-教学手段:实物操作、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故事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引出数量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动物们如何快速找到所需的食物数量。
3.情境互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想到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
2.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
3.教学过程:
-展示实物教具,如计数器、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个数。
-通过图片卡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的特点,如两个乘数、积等。
-教师讲解乘法的基本运算,如3×4=12,说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乘法运算练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乘法算式填空、乘法口诀练习等。
2.学生展示:请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乘法与加法有什么区别?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快速计算乘法?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并解释其应用。
3.教师展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跟读并记忆。
4.学生分组,进行乘法口诀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六、创新教学(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个关于乘法的趣味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乘法。
2.学生分组,根据故事内容,创作自己的乘法故事。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乘法的概念:乘法是一种数学运算,表示将一个数(乘数)重复相加若干次(另一个数,即加数)的运算。在乘法中,乘数和加数相乘的结果称为积。
2.乘法的意义: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多个相同加数的和。例如,3×4表示将4加3次,即4+4+4,其结果为12。
3.乘法算式的组成:乘法算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乘号(×)、乘数和积。例如,3×4=12中,3和4是乘数,12是积。
4.乘法的性质:
-交换律:a×b=b×a(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结合律:(a×b)×c=a×(b×c)(乘法运算可以结合)
-分配律:a×(b+c)=a×b+a×c(乘法对加法有分配性)
5.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记忆乘法运算的一种方法,它将乘法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便于记忆和计算。例如,2×3=6,3×2=6,2×4=8等。
6.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将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每一位数。
-将乘积按照位数对齐。
-将对齐后的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7.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商品的价格:如购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