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与其地理意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方向:;1.公转特征;基础梳理 ;基础梳理 ;春分日;深化探究 ;深化探究 ;北回归线;深化探究 ;读图,完成2~3题。
2.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
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
表的角的度数为 ( )
A.20° B.23°26′
C.30° D.66°34′
3.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
个特殊点,地球超过P点后的一
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基础梳理 ;;③变幅规律:;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右图为“某日12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2~4题。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该日,可能在7月初
B.该日,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昼长于夜
3.甲地日落时刻为 ( )
A.19时 B.17时
C.18时 D.20时
4.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
来日出,则该地位于甲地的 (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思维点拨】 黄赤交角的理解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
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
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
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基础梳理 ;2.四季更替和五带;2.四季更替和五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2题。
2.该日 (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2012?四川文综)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2~3题。
2.由图文信息可知(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3.图示时刻( )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2014·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一)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2)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
度数 ( )。
A.等于23°26′ B.小于23°26′
C.大于23°26′ D.等于46.5°;2.(2012·上海地理,43)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6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6分)
解析 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2天,即48小时。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