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2.1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001].docx
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2.1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2.1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材第2章“信息系统概述”中的2.1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展开。通过分析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信息意识;通过分析信息系统结构,锻炼计算思维;通过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学生层次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而部分学生则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对信息系统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对技术过于神秘化的倾向。行为习惯上,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讲解,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样的学情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信息系统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无线网络连接
2.课程平台: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平台
-线上学习平台(如学习通、慕课平台)
3.信息化资源:
-信息系统相关案例视频
-信息系统结构图和解说PPT
-学生实验指导手册
4.教学手段:
-教师讲授
-学生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
-互动问答
-实验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幅描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网络等设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系统吗?”
3.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信息系统的概念:教师讲解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信息系统的组成:教师讲解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组成部分。
3.信息系统的功能:教师讲解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如数据处理、信息检索、决策支持等。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一:教师发放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练习二:教师提供一组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案例分析中,你们认为哪些因素对信息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技术?”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问:“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信息系统相关案例的分析。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介绍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等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注意事项。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探讨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安全措施和安全标准,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等。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