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2认识信息社会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docx
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2认识信息社会-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章节“认识信息社会”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析信息社会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信息伦理与法规:增强学生对信息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认识,培养遵纪守法、诚信使用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本章节针对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学生在知识层次上,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了解有限。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深入挖掘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此外,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对于信息的鉴别、评价和利用能力有待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待培养。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或忽视信息伦理的问题。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信息过载、信息滥用等不良习惯。
这些学情分析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一是需要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应用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为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材,以便同步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信息社会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网络连接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实践。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足够的桌椅,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信息社会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信息社会的定义、特征和发展趋势,包括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信息社会中的实际案例,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社会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信息社会的双面性。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避免其负面影响?”每组需提出至少两条建议,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表达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补充。
4.案例分析(约10分钟)
-展示一个信息社会的案例,如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激发学生对信息伦理的关注。
5.实践操作(约20分钟)
-分组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实践,如搜索信息、使用在线协作工具等,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教师提供操作指导,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信息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提醒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以及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关于信息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章,并撰写简要读书笔记。
-安排小组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方案。
8.课后反思(约5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收集学生的反思,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信息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