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4信息获取与控制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docx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4信息获取与控制-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中的信息获取与控制,涉及信息获取的途径、信息控制的方法以及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信息系统的构成”相关,学生需具备对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信息获取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获取与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保护方法和措施。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检索、筛选、评估和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理解信息获取与控制对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的遵循。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伦理等基础知识。他们能够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感兴趣,他们乐于接触新技术和新知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理论学习和阅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节课涉及的信息获取与控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信息获取的复杂性和信息控制的必要性。此外,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知识,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同时,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技术难题,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引入信息获取与控制的基本概念,通过讨论深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信息管理员,体验信息获取与控制的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利用案例研究,分析实际信息获取与控制的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信息获取与控制的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不同场景下的信息获取与控制的图片,如网络安全防护、信息检索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并控制信息的使用?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信息获取与控制的问题和经验。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信息获取途径:介绍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常见的信息获取途径,讲解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2.信息控制方法:讲解信息过滤、信息加密、信息备份等常见的信息控制方法。
3.信息安全意识: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三、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课堂提问:针对新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设计一个信息获取与控制的方案。
3.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并要求他们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信息获取与控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信息获取与控制的重要性。
2.总结信息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篇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文章,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信息获取的途径,如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
-学生掌握了信息控制的方法,包括信息过滤、加密、备份等基本技能。
-学生能够识别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2.技能提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检索,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能够有效筛选和整合信息。
-学生在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得到加强,能够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3.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