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001].docx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应用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计算机知识,为后续学习信息系统其他模块打下基础。教材章节为《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第3章。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础知识,提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增强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适应数字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功能:理解CPU、内存、硬盘等硬件组件及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
2.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以及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运行原理:理解计算机系统从启动到运行的整个过程。
2.移动终端与计算机的差异:分析移动终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的异同。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示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概念的理解。
3.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识别移动终端与计算机的差异,深化对移动终端特性的认识。
4.设置小组讨论和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计算机系统运行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移动终端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差异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实验法: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组装简易计算机模型,加深对硬件组成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演示硬件组件和工作原理,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趣味性。
2.互动软件:引入教学软件模拟操作系统界面,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操作系统功能。
3.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视频教程,供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以“未来世界”为主题,展示一幅描绘未来城市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问学生“你们认为未来生活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激发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兴趣。
3.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功能(10分钟)
-讲解CPU、内存、硬盘等硬件组件及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
-通过PPT展示硬件组件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操作系统基本概念(5分钟)
-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以及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以Windows和iOS为例,分析不同操作系统的差异。
3.移动终端与计算机的差异(5分钟)
-分析移动终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的异同。
-结合实际案例,展示移动终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移动终端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学生,检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计算机、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的演变,以及当前主流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探讨操作系统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移动终端技术发展:分析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创新技术和功能。
-信息系统安全知识: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