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docx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说课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学习基础差异。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够熟练使用基本的软件和设备,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在能力方面,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逐渐增强,但实际应用能力仍需提升。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有所了解,但对于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具体功能和应用场景掌握不够深入。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但仍有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对自主探索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学生在学习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时,可能会因为基础知识的不牢固而感到困惑。其次,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而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潜力。最后,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中的表现可能受到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限制。
因此,在本次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实验室,包含多种型号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布置和在线答疑。
3.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课程配套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等。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演示操作过程。
5.实践材料:网络连接线、移动设备适配器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使用过哪些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设备?
2.学生回答: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了解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新课讲授
1.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定义和分类
-老师讲解: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自动、高速、准确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的电子设备。移动终端是指可以随身携带,具有通信、计算和娱乐等功能的小型电子设备。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概念。
2.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
-老师展示: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个人电脑的普及,再到移动终端的兴起,展示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老师讲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它们在信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数据处理、信息存储、通信传输等。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4.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特点
-老师讲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易用性等特点。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特点。
5.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
-老师讲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
-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2.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应用场景,使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PPT、拍摄视频等。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了解了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和应用场景。
2.学生回顾:跟随老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
1.老师布置: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最新发展动态,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2.学生接受: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六、板书设计
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
-定义和分类
-发展历程
-作用
-特点
-应用场景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作用、特点和应用场景。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了解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