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4信息获取与控制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docx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4信息获取与控制-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4信息获取与控制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班
3.授课时间:星期二第3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学生通过学习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够理解信息获取的重要性,掌握信息检索技巧,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并能够遵守信息伦理,负责任地使用和管理信息资源。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概念。然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区分不同的信息系统类型;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在这一方面较为薄弱。此外,学生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也需要通过课程来加强。
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重点。信息获取与控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积极参与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总体而言,学情分析表明,本节课需要通过设计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信息时代人才的需求。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信息获取与控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网络连接设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访问权限,供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实践。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并在实验操作台附近预留空间,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的?”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获取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如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部分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信息获取的途径:介绍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常见的信息获取渠道。
b.信息检索技巧:讲解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数据库进行高效的信息检索。
c.信息鉴别能力:强调在获取信息时,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举例说明:
a.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b.分析不同信息来源的特点,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b.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并分享检索结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个信息检索任务,并尝试完成。
b.学生分享自己的检索过程和结果,讨论如何改进检索技巧。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b.针对学生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分享相关案例:介绍一些因信息获取不当而引发的问题,如隐私泄露、信息误导等。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信息获取与控制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信息检索任务,并撰写一份简要的报告。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分享。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如数据库系统、文件系统等。
-学生掌握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
-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信息鉴别能力。
2.能力提升:
-学生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提高了搜索效率和准确性,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