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docx
第19课《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第19课《古诗二首:敕勒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敕勒歌》两首古诗,一首为北朝民歌《敕勒歌》,另一首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4.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水平。
5.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
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意境和艺术美的感受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敕勒歌》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生字词。例如,学生需要准确朗读并理解“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象,并学会书写生字“穹、庐、盖”等。
-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感知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要能够通过《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感受到诗人对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一个比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穹庐”指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用来比喻天空。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古诗的朗读需要遵循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例如,《登鹳雀楼》的朗读节奏,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突破对古诗文化背景的理解障碍。由于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生活有较大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某些词汇和意象。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技巧。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对古诗意象的理解,通过交流互动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古诗朗读视频和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直观感受。
4.安排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诗人创作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揭示今天学习的古诗《敕勒歌》就是描绘了这样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朗读《敕勒歌》,注意指导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讲解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敕勒川”、“阴山”等词汇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通过图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比喻意象。
-讲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填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意境,互相纠正和补充。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并给予反馈。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用时10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诗人在《敕勒歌》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景色,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教师总结并强调古诗中的情感价值。
-教师再提问:“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5.总结与作业布置(用时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描绘诗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敕勒歌》两首古诗,发音准确,节奏恰当。
2.学生理解了《敕勒歌》和《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中的自然景象和诗人情感。
3.学生掌握了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