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 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课《古诗二首敕勒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敕勒歌》这首古诗。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通过学习《敕勒歌》,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敕勒歌》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并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难点在于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诗韵律的感悟。
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图片引导:在讲解《敕勒歌》时,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朗读指导:在课堂上,我会多次示范朗读《敕勒歌》,让学生跟随朗读,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敕勒歌》中的意境,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创作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敕勒歌》相关的绘画、故事等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并感受古诗的魅力。
5.家校配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关于《敕勒歌》的资料,或家长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黑板、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光盘、教材。
2.课程平台: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与《敕勒歌》相关的网络文章、视频资料、图片素材、在线字典等。
4.教学手段:讲解、示范、互动、小组讨论、朗读、背诵、创作、家校配合等。
5.教具:图片、卡片、画卷、笔记本、文具等。
6.家庭资源:学生家长、家庭环境、网络资源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草原风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出现的动物和植物,提问:“你们知道视频中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敕勒歌》的歌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敕勒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敕勒歌》,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创作启发: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敕勒歌》相关的绘画、故事等作品。
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敕勒歌》的内容提出问题,如:“《敕勒歌》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诗歌中的意境是如何体现的?”等。
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敕勒歌》的意境和韵律美。
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背后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关于《敕勒歌》的资料,或家长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总计用时:40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引导、朗读指导、分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敕勒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4.创新与拓展: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创作与《敕勒歌》相关的绘画、故事等作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5.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6.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自主查找关于《敕勒歌》的资料,家长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7.家校合作:家长能够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1.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