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石磊病生缺血再灌注损伤.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缺血性损伤(ischemia injury ) 各种原因造成组织血液灌流减少而使细胞发生损伤。 心脏介入手术 冠脉支架置入前后 简 史 1968年 Ames 脑IRI 1972年 Flore 肾IRI 1978年 Modry 肺IRI 1981年 Greenberg 肠IRI ㈠ 活性氧的概念与类型 ㈠ 活性氧的概念与类型 ㈠ 活性氧的概念与类型 脂性自由基 一氧化氮 氧自由基 (三) 活性氧生成增多的机制 3. 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 (四)活性氧的损伤作用 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2.抑制蛋白质的功能 3.破坏核酸和染色体 (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损伤 ㈡ 心肌代谢变化(ATP↓) ①合成底物的缺乏 ②线粒体障碍 ③消耗增加 1968年由Ames率先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有人提出细胞质内钙聚积及氧自由基导致的 脂质过氧化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1972年Flore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表现为线粒体的损伤,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进展: 缺血预处理( IPC) 缺血预处理( IPC) 即经历几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对随后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动物实验表明, IPC 可对心肌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人的心脏也有IPC 的现象,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中,与首次球囊扩张相比,以后的多次反复扩张血管可使胸痛减轻、ST 段抬高程度降低以及乳酸产物生成减少。在临床上, IPC 虽然具有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保护心肌的作用, 但预处理均必须施加在心肌缺血发生之前, 这就限制了预处理保护心肌作用的应用 范围。 进展: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 心肌在缺血较长时间后,反复几次30 s复流和30 s缺血,再持续性再灌注,出现和预适应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前认为 缺血-再灌注损伤基本机制主要是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白细胞及微循环障碍的共同作用。 自由基是各种损伤机制学说中重要的启动因素。 细胞内钙超载是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的共同通路。 白细胞与微循环障碍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各脏器功能障碍的关键原因。 O2?- H2O2 HOCl ?OH gut heart vessels airways brain nerves 第3节 IRI 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IRI 第3节 IRI 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一.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㈠ 心功能变化 ⒈ 再灌注心律失常 ⒉ 心肌顿抑 (myocardial stunning)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一)心功能变化 心肌顿抑 可逆性损伤 不可逆性损伤 心肌舒缩功能↓ 器质性损伤 心肌顿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短暂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2. 再灌注性心肌顿抑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⑴ 心功能变化 2、心肌顿抑 收缩功能降低 myocardial stunning 50-100% “痴呆”心肌 (一)IRI对心功能的影响 再灌注性 心律失常 心肌动作电位时程不均一 心肌动作电位后延迟后除极的形成 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 纤颤阈降低 NO减少 心功能 变化机 制 再灌注性心肌顿抑 钙超载 自由基爆发性生成 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⑶ 心肌组织结构变化 水肿,凋亡,出血 细胞膜破坏 肌原纤维结构破坏 线粒体损伤 Ca2+ H+ —再灌注性肌原纤维收缩带 二、脑IRI损伤的变化 脑组织富含磷脂,脂质过氧化是脑损伤的主要特征 脑IRI损伤的变化 脑能量代谢变化 脑IRI损伤的变化 脑氨基酸代谢变化 脑组织学变化 兴奋性氨基酸降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增多(丙氨酸、γ-氨基丁酸) 脑水肿 脑细胞坏死 三、小肠的IRI 粘膜损伤为主要特征: 上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和溃疡 1981年Greenberg介绍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嘌呤酶活性高 缺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 1978年Modry报道了肺再灌注综合征 肺气肿、肺水肿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肌肉微血管和细胞损伤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坏死、线粒体肿胀 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0 5 10 15 20 25 30 35 AR/LV AN/AR (% of tissue area) 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