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病理生理学缺血再灌注损伤.pptx

发布:2025-05-31约6.8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患者:男,58岁,上午8时,起床后感到胸闷,30min后突感心胸前区剧烈绞痛,9时入急诊病房。体查:血压75/50mmHg,意识淡漠,心率65次/min,律齐。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上段85%狭窄,中段78%狭窄。入院治疗:立即给予阿托品、多巴胺、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进行扩冠治疗。上午10时静脉点滴尿激酶。10.30分患者出现阵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立即给予除颤,到下午13时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共计6次。到下午16时,经给予利多卡因、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后心律转为窦性,血压平稳,意识清楚。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概述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Introduction)

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ADBC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概念第一节概述

认识就从这简单的现象开始1955年,Sewell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动物室颤而死亡。历史

1966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证实再灌注会引起心肌超微结构不可逆坏死,包括爆发性水肿、组织结构崩解、收缩带形成和线粒体内磷酸钙颗粒形成01在心肌缺血恢复血流后,缺血心肌的损伤反而加重01

1967年,Bulkley和Hutchins发现冠脉搭桥血管再通后的病人发生心肌细胞反常性坏死011968年,Ames率先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02

以后陆续有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报道:1972年,Flore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1978年,Modry报道了肺再灌注综合征1981年,Greenberg等证实猫小肠缺血3小时后再灌注时,粘膜损伤更严重以上说明再灌注损伤几乎可在每一种组织器官发生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15组织器官缺血后血流恢复:如休克治疗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冠脉搭桥、PTCA、溶栓疗法等血管再通术后其他:如断肢再植,器官移植4心脏停搏后的心、肺、脑复苏3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原因

冠脉搭桥(CABG)

PTCA

影响因素1、缺血时间的长短缺血时间太长或太短均不易发生IRI过长——坏死过短——功能恢复

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缺血时间(min)再灌注时间(min)n心率不齐(%)异位节律(%)室速(%)室颤(%)死亡率(%)2101000000510218038.147.647.625.810101060403040.010.015101199.09.000

2侧支循环1容易形成侧支循环者,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需氧程度对氧需求高者,容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如心、脑等。

pH反常(pHparadox)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氧反常(oxygenparadox)低压、低温、低pH、低钠钙反常(calciumparadox)提示:氧、钙和pH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4、再灌注的条件

钙反常(calciumparadox):以无钙溶液灌流离体大鼠心脏2min后再以含钙溶液灌注时,心肌电信号异常、心脏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钙反常。

01氧反常(oxygenparadox):预先用低02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03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04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05复,反而更趋严重,称为氧反常。

BACpH反常(pHparadox):再灌注时反而加重细胞损伤,称为pH反常。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

pH反常(pHparadox)再灌注时纠酸损伤加重低氧灌注/缺氧培养复氧损伤加重氧反常(oxygenparadox)钙反常(calciumparadox)无钙液灌注含钙液心肌损伤加重

1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2自由基的作用3钙超载4白细胞的作用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自由基(freeradical)是指在外层电子轨道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化学性质活泼氧化性强半衰期短O2

1.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OFR)(一)自由基的种类2.脂性自由基(lipidfreeradical)3.其他(others)C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