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 第六章 第一节 应用创新演练 课时跟踪训练(人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2题,这个时期是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A 2.D
(2011·广东高考)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4.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3题,依据题图分析,首先确定图中全国平均水平所处位置,然后比较可知广东与福建两省区的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炭产量大,且是我国主要的火电基地,因此煤炭消耗量大,CO2排放量高,且两省人口较少,因此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3.B 4.C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以百分比计)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6.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90年代入黄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解析:第5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6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5.C 6.D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该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8.有关图中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从选项和图中可知东北地区CO2排放量大,减排效率低,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沿海地区CO2排放总量较少,主要是高能耗工业比例小;CO2减排效率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减排效率高。
答案:7.C 8.D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9~11题。
9.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创新与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
10.在工业文明阶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资源质量的高低 B.资源数量的多少
C.资源类型的齐全 D.资源区位的优越性
11.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狩猎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B.生态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C.生态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
解析:第9题,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导致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