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5.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5.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展开,通过分析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贴近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征和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提升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可持续发展策略。加强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增强学生对地理空间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包括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②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在地理现象中的具体体现,如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的相互影响。
③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方法。
2.教学难点,
①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难以把握其综合性和复杂性。
②将抽象的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与具体的地理现象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③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GIS等工具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技术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图、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比图等。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地球仪、气象观测工具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投影仪等设备正常运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地理环境要素知识,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解释整体性的含义,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举例说明:以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为例,展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影响整体性的关键因素。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如判断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等。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并提出改善建议。
-布置作业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6.拓展延伸(约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整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
7.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注:以下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8.导入
-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地理环境要素知识,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9.新课呈现
-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解释整体性的含义,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举例说明:以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为例,展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10.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影响整体性的关键因素。
11.巩固练习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如判断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等。
12.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性。
13.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并提出改善建议。
14.拓展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