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其表现。具体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气候与地形、气候与水文、土壤与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
4.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地域差异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实地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升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地理观念: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有所了解,但对其整体性认识尚浅。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但需进一步引导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普遍存在对地理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的意识。
针对这些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和素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收集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视频资料,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3.实验器材:准备用于模拟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实验材料,如气候模型、地形模型等。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讨论工具,如白板、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整体性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举例说明:以某一特定区域为例,展示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形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研究一个自然环境要素,探讨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并准备进行汇报。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绘制本组研究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其他要素关系的思维导图。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发现,同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课后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要素,深入研究其在整体性中的作用,并撰写一篇短文,下节课分享。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展示地球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回顾旧知,为学习整体性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
-讲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以某一特定区域为例,展示各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学生分组,每组研究一个自然环境要素,探讨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3.巩固练习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课堂总结
-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肯定努力和发现,指出改进之处。
5.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深入研究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作业,并准备分享。
知识点梳理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气候: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对气候、水文、植被等有重要影响。
-水文: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