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炔烃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2.2.2炔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炔烃的性质和结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本节课将在烷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炔烃的特点和性质。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炔烃的命名规则、炔烃的化学反应等。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炔烃的结构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其他烃类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炔烃的性质和结构,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炔烃的特点和性质,从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炔烃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科学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并对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所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于有机化学这一领域普遍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和观察现象。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习惯于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他们喜欢通过互动和小组讨论来交流思路和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炔烃的结构和性质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炔烃的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其结构特点。其次,炔烃的化学反应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反应机理和条件。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炔烃的命名规则感到困惑,不清晰如何正确命名炔烃化合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室仪器(如显微镜、有机化合物样本)、化学试剂和实验材料等。
2.课程平台:教学课件、教材、实验指导书、在线学习平台等。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资源(如化学教育网站、学术期刊论文)、化学软件模拟实验等。
4.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互动提问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炔烃应用实例,如炔烃在石油化工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烷烃和炔烃有何不同?炔烃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新课程。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炔烃的结构特点,通过示例图片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讲解炔烃的命名规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命名方法。
-介绍炔烃的化学反应,如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并通过实验视频展示反应过程。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炔烃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炔烃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理解。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炔烃化合物的结构,让学生尝试命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疑问。
5.课堂提问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炔烃的知识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炔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总计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炔烃的结构特点,包括三键的存在和命名规则。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不同的炔烃化合物,并正确地进行命名。
2.化学反应理解:学生应能够理解炔烃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等。他们应该能够解释这些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反应现象。
3.实验技能:学生应能够进行炔烃化合物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他们应该能够操作实验室仪器,进行准确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4.科学思维:学生应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炔烃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