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卤代烃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3-1-1卤代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卤代烃”。本节课主要介绍卤代烃的结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重点掌握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卤代烃的概念,熟悉卤代烃的性质,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为后续有机合成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1.卤代烃的概念:卤素原子取代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的化合物。
2.卤代烃的结构特点:根据卤素原子的不同,卤代烃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3.卤代烃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
4.卤代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烃的取代反应(如氯代烃的制备)和卤素原子与烃的加成反应(如碘代烃的制备)。
5.卤代烃的应用:介绍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如通过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制备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从科学探究、证据推理、模型建构和转移应用四个方面展开。
1.科学探究:通过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2.证据推理:使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规律,提高证据推理能力。
3.模型建构:通过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反应机理,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合成的模型,培养模型建构的能力。
4.转移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卤代烃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有机合成中,培养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烃、醇、醚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同时,学生应了解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机反应。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卤代烃的兴趣。在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偏向于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卤代烃的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卤代烃(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到困惑。此外,在进行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学习时,学生可能会对反应机理和条件理解不清,导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不同类型卤代烃的区别,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卤代烃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以及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反应机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卤代烃的结构和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机理。
(3)互动平台:利用线上互动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和学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卤代烃”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