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雨霖铃说课稿2 苏教版必修4.docx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雨霖铃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苏教版必修4第三专题《雨霖铃》,包括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词的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以及词的鉴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相关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词鉴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雨霖铃》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水平。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词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分类、格律、平仄等。他们可能对一些著名的古诗词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深入学习和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此较为陌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有的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升。学习风格方面,有的学生偏好通过阅读来吸收知识,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听觉和视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雨霖铃》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词牌的理解和记忆,二是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三是词中用典和比喻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可能会遇到分析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克服,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录音设备。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作业。
3.信息化资源: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的电子书籍、在线视频教程、诗词数据库。
4.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朗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古诗词?你们觉得古诗词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著名的词——柳永的《雨霖铃》。”
二、背景介绍
1.教师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雨霖铃》的写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文朗读
1.教师示范朗读《雨霖铃》,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四、词句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体会词的开头描绘了凄凉的景象,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学生体会词的结尾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奈。
五、意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意境:“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体会词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深刻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的情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生体会词人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依依不舍。
六、艺术手法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比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学生体会词人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凄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对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生体会词人对仗工整,使词的语言更加优美。
七、讨论与交流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九、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雨霖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词的意境。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课堂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2.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柳永全集》:通过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对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