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感受自然
总体设计
教材分析
“感受自然”是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个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这些都为学生感受自然打下基础。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活动目标
1.积累描写自然的诗词、成语、名言等,品味人类文化的内涵。
2.寻访家乡的名胜和自然风景。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感兴趣的事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
4.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
活动重点
1.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2.思维、感悟、表达。
活动方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自己从各类媒体或书籍中(已经学过的课文及诗词)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并游览当地的自然风景,设计并创办专刊。
2.合作探究法: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完善各自的专刊。然后摘取专刊中的精华内容,合作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3.读写一体探究法:同学们互相交流专刊,尽情阅读彼此专刊上丰富多彩的资料,充分感受古往今来人类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在学生们的心中有不吐不快的感觉的时候,写下自己心中的自然美景。
活动策划
教师:蓝天白云很美,红花绿叶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色很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你有一个好心情,用审美的目光去寻觅,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你就会有表现美的激情与冲动。
学生讨论,确定活动方案。比如,可以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
一、自主搜索材料,创办“诗意自然”专刊。
二、互相交流,摘取专刊精华,召开“诗意自然”主题班会。
三、不拘一格,展现个性,倾尽真情,书写心中的自然美景。
活动过程
一、自创专刊
“自创专刊”,主要意图是要充分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无穷无尽的创新才能。学生要独立地查阅资料,独立地观察,独立地设计专刊的栏目并完成专刊。
同学们创办的专刊一定是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的,每一份专刊都会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与学生智慧的完美结合,所有的专刊一定都有着同一个优美的旋律“美在自然”!
学生可以这样来设计他的专刊(以下是专刊的栏目和内容要点):
人说四季——四季之诗
1.漫步诗苑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和四季作一次对话,把你想对四季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我知道你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1)春之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夏之韵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秋之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4)冬之味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2.当代乐章
古人遗留多佳句,今人绣口不多让。现代的文学家也有许多四季的赞歌。
(1)朱自清的一篇《春》便是千古绝唱: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峻青《秋色赋》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