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docx

发布:2024-11-15约2.4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认识实习课程编号:4261

英文名称:CognitionPractice

学时:2周 学分:2学分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与拓展

先修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认识实习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加深,了解今后将要工作(实习)的环境,增加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

依据河北工程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本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

了解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与伦理毕业要求指标6-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毕业要求指标7-1)

理解大数据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毕业要求指标8-3)

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科背景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毕业要求指标9-2)

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毕业要求指标11-3)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2.1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数据专业的未来就业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方法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刻苦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能力。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PAGE16

PAGE301

2.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二级指标

毕业要求

1

2

3

4

6-1了解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与伦理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大数据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可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1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3理解大数据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大数据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大数据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2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科背景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9.个人和团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正确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承担其责任与义务。

11-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项目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理解并掌握大数据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PAGE2

PAGE304

三、认识实习要求

1.了解认识实习课题,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独立深入到与认识实习课题有关的单位、部门观摩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情况。

3.调研要有记录。要求学生每周撰写日记,并按要求及时上传到系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均需按规定的格式提交书面的毕业实习报告。

四、实习时间安排

认识实习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在认识实习前指导教师应事先到达实习场所进行联系和安排。认识实习的时间及地点应根据实习经费而定,但尽量选择运行正规、管理规范的单位或部门。

指导教师组织认识实习动员及准备工作,讲明实习的目的及要求,宣布实习纪律等事宜,明确职责及要求等;实习学生应在实习前搜集相关实习企业所处行业的现状与特点,初步熟悉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等。

认识实习应以专业班级集中组织到实习单位实习,实习一般为2周。具体实习时间根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计划确定,一般为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2、13周;实习学生应做好实习记录及实习日志。

实习结束后学生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撰写、打印、装订实习报告,并上交指导教师

五、实习报告要求要求

认识实习报告书写要认真,要体现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步骤,并把认识实习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认真记录。

实习报告要求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

实习报告要求文字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

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

采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制,其中:最后转化为优、良、中、及格和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