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doc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ognitionPractice
学分:1
学时:总学时1周,其中实践学时1周
先修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管理学基础、电子商务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授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商学院
修读学期:第1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引导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与后期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安排到外贸或外资企业、专业市场等开展认知教学,让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尽快了解专业方面的有关实际情况,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过程,加深对涉外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个阶段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主动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创新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为系统了解专业概况、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外贸企业和市场有初步的正确认识,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理解敬业负责、诚实守信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国际贸易领域的综合理论和业务素质。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对国际贸易学科的热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和习惯,以及用所学知识服务生产、服务社会的情怀。
课程目标3: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理论逻辑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现象。
课程目标4:能力目标。通过切身实践、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研判、分析、解决国际贸易领域领域中现实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协作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指标点1-1.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中国国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具备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意识和准备。
课程目标1
M
指标点1-2.熟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较高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2
M
指标点2-1.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3
M
指标点2-2.能将所学经济学知识用于解释、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4
M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参观国贸企业
了解企业概况、主要业务或生产流程、运营情况、发展规划和安全要求。
重难点: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分析问题。
德育要求:对外贸企业有初步的正确认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诚实守信,善于合作,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
1天
综合
1.2.3.4
2
参观与国贸有关的专业市场
对市场概况、运营和发展规划有初步认识。
重难点:了解市场、商户和客户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运作方式。
德育要求:对外贸市场有初步的正确认识,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和习惯。
1天
综合
1.2.3.4
3
参观企业模拟实验室
对企业生产流程有初步了解。
重难点: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结合理论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
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和习惯,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1天
综合
1.2.3.4
4
检索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
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
重难点:通过实践,逐步掌握文献检索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文献。
德育要求: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认真负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1天
综合
1.2.3.4
5
撰写实习报告
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结构合理,观点明确、格式正确。
重难点:理论结合实际,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
德育要求:理论结合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业务素质和用所学知识服务生产、服务社会的情怀。
1天
综合
1.2.3.4
合计
5天
四、课程教学方法
集中讲授、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
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期末考核的60%,实习报告占期末考核的40%,其中平时成绩对参观企业、参观市场和参观实验室表现分别考核,各占20%。
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
序号
教学环节
课程目标1
(分值)
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