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24年-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教师用书)2024年-学年高中地理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我国的旅游资源》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旅游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接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图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等。然而,对于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关系等知识,可能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如观看图片、视频或听教师讲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其次,学生在分析旅游资源与当地经济、文化关系时,可能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案例进行指导。此外,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生可能存在观念上的误区,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理教学软件、电子地图。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用于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
3.信息化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在线旅游数据。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我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如故宫、黄山、张家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对这些景点的印象。
-提问:这些景点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吸引了我们什么样的游客?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资源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国的旅游资源”。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介绍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结合实例讲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景观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通过地图展示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
-讲解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图片所展示的是哪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提问:如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我国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并撰写一份旅游发展规划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下周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知识点梳理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定义:指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设施等。
-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性质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景观;按功能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等。
2.旅游资源的类型
-自然景观: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等。
-人文景观:如历史遗迹、文化遗址、民族风情等。
-现代景观:如主题公园、娱乐设施、购物场所等。
3.旅游资源的特点
-地域性: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各异。
-可观性:旅游资源需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能够吸引游客。
-独特性:旅游资源应具有独特性,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开发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旅游资源的分布
-地域分布: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南北方、东西部均有丰富资源。
-气候分布:旅游资源与气候密切相关,如海南、云南等地区以热带风光著称。
5.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旅游产业具有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作用。
-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