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控制原理02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 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n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R ( s ) C ( s ) ( a ) ) ( 1 s U ) ( 1 s G ) ( 2 s G ? (1)串联连接 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 n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 特点:输入信号是相同的, 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 ( a ) R ( s ) C ( s ) ) ( 2 s G ) ( 1 s G ) ( 2 s C ) ( 1 s C ? (2)并联连接 (3)反馈连接(闭环控制系统) ? 推导(负反馈): 右边移过来整理得 即 : 重点内容 * 假如没有A点的引出线 它很讨厌!!! ? ? ? ? (4)比较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前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 ? ? ? (5)引出点(分支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前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7)引出点之间互移 (6)比较点之间互移 (8)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 X(s) Y(s) Z(s) C(s) X(s) Y(s) Z(s) C(s) X(s) Y(s) Z(s) C(s) X(s) Y(s) Z(s) C(s) a b a b X(s) Z(S)=C(s) Y(s) C(s) X(s) Y(s) C(s) X 补充结论:控制系统方块图简化的原则 1. 利用串联、并联和反馈的结论进行简化 2. 变成大闭环路套小闭环路 3. 解除交叉点(同类互移) 比较点移向比较点:比较点之间可以互移 引出点移向引出点:引出点之间可以互移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 引出点移动 G1 G2 G3 G4 H3 H2 H1 a b G1 G2 G3 G4 H3 H2 H1 G4 1 G2 H1 G1 G3 比较点移动 G1 G2 G3 H1 错! G2 向同类移动 G1 G1 G4 H3 G2 G3 H1 作用分解 H1 H3 G1 G4 G2 G3 H3 H1 右移 左移 用方块图的等效法则,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解题思路:方法是把图中的点A先前移至B点,化简后,再后移至C点,然后从内环到外环逐步化简,其简化过程如下图。 例 教材例2-26 P72 反馈 串联和并联 第二章 作业 2-3 2-6 2-8 2-9 (b) 2-11 也可用梅森公式法求解,无需画信号流图。 2-12 也可用梅森公式法求解,无需画信号流图。 * 方块图和信号流图 方块图和信号流图 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1、比例环节(又叫放大环节) 特 点:输出量按一定比例复现输入量,无滞后、失真现 象。 运动方程: c(t)=Kr(t) K——放大系数,通常都是有量纲的。 传递函数: 2-3 复数域数学模型—如何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Simulink中常用的模块有哪些? 例1: 输入:?(t)——角度 输出:u(t)——电压 运动方程: u(t)=K?(t) 传递函数: K——比例系数,量纲为伏/弧度。 例 2:输入:n1(t)——转速 Z1——主动轮的齿数 输出:n2(t)——转速 Z2——从动轮的齿数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其它一些比例环节 2、微分环节 特 点:动态过程中,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变化速度。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例1 RC电路 设:输入——ur(t) 输出——uc(t) 消去i(t),得到: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Tc=RC) 当Tc1时,又可表示成: 3、积分环节 特 点:输出量的变化速度和输入量成正比。 运动方程: 传递函数: 例1:积分电路 输入为r(t),输出为c(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