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学]02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发布:2018-03-05约1.29万字共9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例]:使用Mason公式计算下述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解]:在结构图上标出节点,如上。然后画出信号流图,如下: + + - - 回路有三,分别为: 有两个不接触回路,所以: 求 : 前向通道有二,分别为: 求 : (蓝线表示) 不变。 (红线表示) 注意:上面讲 不变,为什么? 是流图特征式,也就是传递函数的特征表达式。对于一个给定的系统,特征表达式总是不变的,可以试着求一下。 图2-17一阶RC网络 解:由图2-17,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 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得: 例1 画出下列RC电路的方框(结构)图。 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结构图。 ur K1 ud n m ub e i mL + - + - 电枢控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方框图 输入量 ur 输出量 ω (n) 建立数学模型: 由局部(元件)→ 系统 例2 1)、放大器 ud = K1(ur-ub) = K1ue 2)、 直流电动机 ud为输入量,ω为输出量, 扰动量 可视为两输入系统,有叠加原理,设mL = 0 (空载) : K1 - Ud Ub Ue K2 Ω Ub Ud Ω 3)、 测速电机 ub =K2ω Ur 4)、电枢控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方框图(数学模型) K1 - Ub Ue Ud Ω K2 Ur - mL 2. 系统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 数,通常需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变换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控制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主要由响应环节的方块经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形式连接而成。三种基本形式的等效法则一定要掌握。其他变化(比较点的移动、引出点的移动、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以此为基础(目标)。 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 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 n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 (1)串联连接 R ( s ) C ( s ) ( a ) ) ( 1 s U ) ( 1 s G ) ( 2 s G 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 n为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 特点:输入信号是相同的, 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 ( a ) ? (2)并联连接 R ( s ) C ( s ) ) ( 2 s G ) ( 1 s G ) ( 2 s C ) ( 1 s C (3)反馈连接(闭环控制系统) ? 推导(负反馈): 右边移过来整理得 即 : 注:“-”正反馈,“+” 负反馈;H(s)=1,单位反馈 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开环传递函数 ? ? ? ? (4)比较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前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 ? ? ? (5)引出点(分支点)的移动(前移、后移) “前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流向“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 (7)引出点之间互移 (6)比较点之间互移 (8)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 X(s) Y(s) Z(s) C(s) X(s) Y(s) Z(s) C(s) X(s) Y(s) Z(s) C(s) a b X(s) Y(s) Z(s) C(s) a b X(s) Z(S)=C(s) Y(s) C(s) X(s) Y(s) C(s) X 控制系统方块图简化的原则 1. 利用串联、并联和反馈的结论进行简化 2. 变成大闭环路套小闭环路 3. 解除交叉点(同类互移) 比较点移向比较点:比较点之间可以互移 引出点移向引出点:引出点之间可以互移 注: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互移一般不采用 引出点移动 G1 G2 G3 G4 H3 H2 H1 a b G1 G2 G3 G4 H3 H2 H1 G4 1 见P49例2-14 G2 H1 G1 G3 比较点移动 G1 G2 G3 H1 错! G2 向同类移动 G1 用方块图的等效法则,求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解:这是一个具有交叉反馈的多回路系统,如果不对它作适当的变换,就难以应用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等效变换公式进行化简。本题的求解方法是把图中的点A先前移至B点,化简后,再后移至C点,然后从内环到外环逐步化简,其简化过程如下图。 例 反馈 串联和并联 方块图是一种很有用的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