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B卷 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江苏
浙江
广东
直隶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175
154
108
77
3
4
6
3
1
2
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
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
4.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C.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
D.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5.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6.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办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
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
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
D.维新派成为改革的主力
7.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1901年的日记,由此可见
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
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
10.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
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
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
D.结束君生专制已成为共识
11.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