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A卷 含答案.doc

发布:2019-08-05约1.25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中记载,上海王、朱两氏于1905年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得以通过。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B.宗法制度决定中国历史进程 C.政治变革推动宗族近代化 D.宗族组织具有了民主化色彩 2.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3.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 B.印证了临时政府注重对交通文明的培养 C.因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 D.说明当时民众普遍不接纳新式交通工具 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5.下图是1895-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快速发展 B.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D.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展 6.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7.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 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 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 D.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 8.下表反映了著名学者昊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成都的城市化水平比北京低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D.当时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 9.如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创作于1931年的漫画《废历新年的学生》。作者旨在说明近代中国 A.服饰变迁中的中西合璧 B.教育改革中的责任归属 C.习俗变迁中的社会纠结 D.物质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10.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 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 C.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D.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11.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兴盛,而民办报纸更是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上海和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