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B卷 含答案.doc

发布:2019-08-05约1.17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2.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这一思想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3.《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 A.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B.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C.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D.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4.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对汤武革命的历史评价。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墨子 奉天伐罪 孟子 是对无德之君的惩罚 朱子 是不得已而为之 A.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珍贵先例 B.各家学派对汤武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息 C.汤武革命获得古代学者的基本肯定 D.主流思想影响世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6.春秋后期郑国的正卿子产和晋国的赵鞅,他们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 A.子产强调依法治国 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 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 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 7.《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8.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9.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0.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 C.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 D.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 11.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这表明西汉时期 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 B.孔子思想因焚书而断绝 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 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 12.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贵族政治的衰落 C.儒家影响的扩大 D.宗法制度的瓦解 13.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