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演练含解析新.doc
PAGE
PAGE5
必修模块第十六单元第1讲
基础训练题组(A)
一、选择题
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
A.践行实业救国 B.维护封建统治
C.突破中体西用 D.培育新式人才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可得出张之洞遵循的是“中体”,维护的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
2.在《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的开篇中,梁启超提到:“本报取《高校》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能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可见,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主要目的是()
A.使国人摆脱旧思想束缚
B.广泛宣扬维新变法主见
C.增加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D.给予民众自由同等权利
【答案】C【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维新吾国”须要“维新吾民”,“维新吾民”须要培育“国民公德”和开启国民“智能”,《新民丛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这说明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梁启超创办《新民从报》有利于国人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A项;1902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解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的言论没有涉及民众自由同等权利的信息,解除D项。
3.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仔细做过考察的孙中山相识到只有国家旺盛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相识到()
A.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民主革命的必定选择
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
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解析】孙中山相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旺盛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相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开欧美的弊端,故C项正确。孙中山并不主见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故B项错误;孙中山并未批判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4.胡适在《多探讨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指出:“我们不去探讨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探讨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探讨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醇厚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说明在民国时期()
A.三民主义思想遭到质疑
B.存在不同救国方略的探究
C.社会发展道路日益清楚
D.民众的生计问题亟待解决
【答案】B【解析】胡适的《多探讨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体现了好用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这说明在民国时期存在不同救国方略的探究,故B项正确。材料和三民主义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民国时期社会发展道路还未清楚,故C项错误;民众的生计问题亟待解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5.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学会等途径进行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的觉醒 B.学问分子的推动
C.国共合作的实现 D.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主要是由当时的学问分子通过各种读书会和学会进行宣扬的,故B项正确。
6.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电全国学农工商的通电中指出:“工人为本党之基础,本党之奋斗乃为发展实业而奋斗,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工人与本党共同奋斗。”由此可知,孙中山()
A.指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必定性
B.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C.相识到人民群众力气的重要性
D.提出了党外合作的基本方针
【答案】C【解析】1924年4月,孙中山致电全国学农工商,强调工人的重要性,要工人与国民党共同奋斗,说明孙中山相识到了人民群众力气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明确指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必定性”,故A项错误;孙中山团结工人的目的在于发展实业,不是要效仿苏俄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故B项错误;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而非党外合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探望,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化上着手,庶几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见。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材料二三民主义和“三民”主见是孙中山和严复分别设计的救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