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PAGE
专题12
一、选择题
1.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其次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这反映出魏源()
A.摆脱现实逆境的经世致用之道
B.希望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
C.努力找寻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
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领先醒悟
解析:依据魏源在《圣武记》中论述的“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内容,结合清朝面临的外部危机可知,魏源的著述反映了摆脱现实逆境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A项;题干主要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改进,不是吏治,解除B项;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腐朽,不是军事落后,解除C项;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等就已经从训诂考据中领先醒悟,主见经世致用,解除D项。
答案:A
2.(2024·湖北武昌调研)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相识与实践,张之洞()
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缘由
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
C.推动了晚清军事近代化
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解析: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动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选C项;张之洞论述的是教化和向西方学习与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中日甲午斗争,解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头以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材料不涉及,并且“提出”说法不对,解除B项;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生在1911年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定联系,解除D项。
答案:C
3.(2024·湘赣皖一模)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孟子》一书的诸大夫,就相当于西方的上议院,而所谓的国人,类似于西方下议院。他旨在()
A.宣扬传统文化维护君主制度
B.托古改制宣扬民主共和思想
C.找寻立宪历史依据推动变法
D.鼓吹西学中源削减变法阻力
解析: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有利于营造变法氛围,为变法找寻历史依据以推动变法,故选C项;梁启超旨在为君主立宪制找寻历史依据,而非维护君主制度,解除A项;梁启超宣扬的是君主立宪思想,而非民主共和,解除B项;梁启超是维新派,而西学中源是洋务派主见,解除D项。
答案:C
4.(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
口号
解读
冲决俗学之网罗
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
冲决君主之网罗
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
冲决伦常之网罗
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
冲决群学、
群教之网罗
哲学启蒙
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见
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
解析:依据材料“反旧学、倡西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解除A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思想主见,谭嗣同并未继承,解除B项;谭嗣同的思想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在个人层面作出冲决的尝试,真正开启近代思想闸门的是辛亥革命,解除D项。
答案:C
5.(2024·山东青岛一模)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合力。这种改变说明白他()
A.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学
B.发觉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D.不断探究救亡图存道路
解析:据材料严复一生的思想从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到先王教化之责,目的是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合力,说明他不断探究救亡图存道路,故选D项;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解除A项;严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找寻丢失的民族凝合力,解除B项;晚年严复思想回来传统,解除C项。
答案:D
6.(2024·山东模拟卷)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相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复原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白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剧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变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解析:依据材料“驱除鞑虏,复原中国”“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剧烈的整合意识,故选A项;结合所学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