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大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之词云 说课稿-2023—2024学年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019)必修1.docx
4.2大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之词云说课稿-2023—2024学年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019)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019)必修1中的“4.2大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之词云”为核心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大数据可视化的概念,掌握词云的制作方法。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大数据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
2.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详细讲解词云的概念、制作原理及步骤。
3.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个性化的词云作品。
4.引导学生探讨词云在信息传递、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如下: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习惯,通过词云的制作,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处理及信息可视化的敏感性。
2.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解词云的制作原理,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词云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提高信息呈现的视觉效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数字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传递信息,提高数字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学生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知道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简单方法,如排序、筛选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随课程指导进行探索和实践。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善于动手实践,有的偏好理论学习,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需求。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对词云的制作原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操作演示来加深理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软件操作不熟练、数据处理方法不当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创新实践环节可能会遇到创意不足或技术实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为学生分发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019)必修1教材,确保每人一本,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搜集与词云制作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教学视频、优秀词云作品图片等,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机设备、投影仪、相关软件(如词云生成器)等,保证实验环节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教学区和实验区,确保学生既能听讲又能动手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不同主题的词云图片,如“疫情动态”、“热门电影”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词云的特点和作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词云可以更直观地展示信息,与传统文本相比有哪些优势。
二、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1.理论讲解:介绍词云的概念、制作原理及步骤,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大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典型的词云制作案例,让学生了解词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三、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讨论如何制作一个有创意的词云。
2.分享展示:每组选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实践操作:学生使用计算机和词云生成器,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制作一个词云作品。
2.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五、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检测: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解答疑问: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六、总结与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云在信息传递、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关于自己感兴趣主题的词云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七、教学反思(用时5分钟)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大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词云的制作原理和步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使用词云生成器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词云作品,提高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2.技能提升:学生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