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单元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docx
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单元是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五章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可视化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信息素养,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本节课与教材紧密相连,内容安排合理,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增强对数据敏感性和处理能力;通过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发展计算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激发创新思维,提升信息的呈现效果和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数据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使用Excel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基本操作。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新知识。他们在逻辑思维和操作能力上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自主学习,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互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时,学生可能会遇到数据理解上的困难,如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此外,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熟悉,需要克服操作上的挑战。同时,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图表的过程也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和实践。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位学生配备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数据处理的案例文档、图表模板,以及教学视频,以辅助讲解和展示数据处理过程。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计算机设备,安装有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或专业统计软件,确保学生能够实际操作。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多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以便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处理的魅力和图表的直观性。
简短介绍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可视化表达的原则,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数据处理过程、可视化表达方式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强调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在某个领域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据处理工具:介绍除了E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