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单元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docx
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可视化技能为核心。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据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重要性。
2.知识传授: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及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案例分析:分析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
4.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表达,巩固所学内容。
5.总结反馈:总结课程要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数据思维与分析能力:通过处理和解读数据,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可视化表达: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图表,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示信息的能力。
3.信息社会责任:强化学生对数据隐私、信息伦理的认识,提高学生在数据处理中的责任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图表制作技能,如Excel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简单的数据处理技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心,对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操作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善于逻辑分析,有的偏好直观表达。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量大、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处理效率低下。
-在可视化表达时,学生可能难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和设计风格,难以准确传达数据信息。
-学生可能对信息伦理和隐私保护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可视化表达的原则,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应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协作完成数据处理和可视化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PPT等工具展示数据处理过程和可视化结果,增强视觉效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2.教学软件应用: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软件,如Excel、Tableau等,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3.网络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案例,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支持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一组有趣的统计数据图表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的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图表?它们有什么作用?”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存储。接着,介绍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原则,如图表选择的依据、设计原则和表达技巧。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图表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
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解释某个图表的含义,或讨论不同图表的优势和局限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提供一组实际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可视化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数据,并尝试设计图表。教师在旁边提供帮助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4.课堂小结(5分钟)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项目。项目可以是对某项数据的分析报告,或者是一个创意图表的设计。强调作业的要求和提交时间,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知识点梳理
1.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数据的分析技术
-数据的存储与安全
2.信息可视化的原则
-可视化目的与目标受众
-图表类型的选择依据
-设计原则:清晰性、简洁性、一致性、对比性
-色彩、形状、布局的运用
3.常用图表类型及其特点
-柱状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
-折线图:用于显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饼图:用于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
-散点图: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雷达图:用于比较多个维度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