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探究与题型突破训练第44讲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原卷版).doc

发布:2025-03-20约2.1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4讲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异面直线l1,l2所成的角为θ,其方向向量分别为u,v,

则cosθ=|cos〈u,v〉|=eq\b\lc\|\rc\|(\a\vs4\al\co1(\f(u·v,|u||v|)))=eq\f(|u·v|,|u||v|).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AB与平面α相交于B,设直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直线AB的方向向量为u,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则sinθ=|cos〈u,n〉|=eq\b\lc\|\rc\|(\a\vs4\al\co1(\f(u·n,|u||n|)))=eq\f(|u·n|,|u||n|).

3.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1)两平面的夹角: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形成四个二面角,我们把这四个二面角中不大于90°的二面角称为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

(2)两平面夹角的计算: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是n1,n2,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为θ,则cosθ=|cos〈n1,n2〉|=eq\b\lc\|\rc\|(\a\vs4\al\co1(\f(n1·n2,|n1||n2|)))=eq\f(|n1·n2|,|n1||n2|).

4.点P到直线l的距离

设eq\o(AP,\s\up6(→))=a,u是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则向量eq\o(AP,\s\up6(→))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eq\o(AQ,\s\up6(→))=(a·u)u.在Rt△APQ中,由勾股定理,得PQ=eq\r(\a\vs4\al(|\o(AP,\s\up6(→))|2-|\o(AQ,\s\up6(→))|2))=eq\r(a2-(a·u)2).

5.点P到平面α的距离

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平面α内一点为A,则平面α外一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eq\b\lc\|\rc\|(\a\vs4\al\co1(\o(AP,\s\up6(→))·\f(n,|n|)))=eq\f(|\o(AP,\s\up6(→))·n|,|n|),如图所示.

6.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考点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名师点睛]

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用坐标表示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4)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eq\b\lc\(\rc\](\a\vs4\al\co1(0,\f(π,2))),即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

[典例]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是菱形,AB=2,∠BAD=60°.

(1)求证:BD⊥平面PAC;

(2)若PA=AB,求P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

(3)当平面PBC与平面PDC垂直时,求PA的长.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底面ABC,AB=BC=AA1,∠ABC=90°,点E,F分别是棱AB,BB1的中点,试求直线EF和BC1所成的角.

考点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名师点睛]

利用向量求线面角的2种方法

(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所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典例]

(2020·新高考Ⅰ卷)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PD⊥底面ABCD.设平面PAD与平面PBC的交线为l.

(1)证明:l⊥平面PDC;

(2)已知PD=AD=1,Q为l上的点,求PB与平面QCD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举一反三]

(2021·浙江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120°,AB=1,BC=4,PA=eq\r(15),M,N分别为BC,PC的中点,PD⊥DC,PM⊥MD.

(1)证明:AB⊥PM;

(2)求直线AN与平面PDM所成角的正弦值.

考点3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名师点睛]

向量法求平面与平面夹角(二面角)的方法

(1)找法向量: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的大小;

(2)找与棱垂直的方向向量: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垂足为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典例]

(2021·新高考Ⅱ卷)在四棱锥Q-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若AD=2,QD=QA=eq\r(5),QC=3.

(1)证明:平面QAD⊥平面ABCD;

(2)求平面BQD与平面AQD夹角的余弦值.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