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的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的几点思考
摘要:“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就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简单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 网络、整合、多样化、自主探索、
正 文: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听到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的一次革新,代表了现代科技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方向,是当前教育深刻变革的突破口。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索: 一、信息媒体以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 他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简单经验。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我们教师做不到的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现代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中,我们就利用播放“小同学修桌椅”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修桌椅”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至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现代信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课程整合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明确地说: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如应用“几何画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中画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亲自去体验,激发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深刻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联系与区别。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大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计算公式。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和它等低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任意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直观而自然地观察概括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而这种教学方法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各种几何知识的讲解中可广泛运用。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