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如何整合的一些小思考.doc

发布:2018-11-27约4.2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如何整合的一些小思考 夷陵区三峡初中 王超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为此要求: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加强适应多媒体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信息技术不加以选择地使用,则会导致数学课堂效率的降低,如何整合是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思考 ;两面性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但在如何“融合”的问题上,许多教师仍感到茫然。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原则 1.1 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我们说,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无止境的,是不断从低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从具体做法提升到思维模式直至树立观念的过程,是将数学能力迁移并泛化的过程,是追求提高数学地组织客观世界即“数学化”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马明所说,数学教学有四个层次:解题术,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我们追求的不能是低层次而是所有层次[3]。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具体来讲,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代数中的函数教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问题,如立体几何的教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如数形结合教学等,都可以“融合”多媒体技术去解决,使学生从“听”数学变为教师指导下“做”数学,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可以模仿传统的钉子格图围出各种“平行四边形”。解决了传统教具空间的束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1.2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总所周知,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学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现实世界、刻画数量关系、描绘空间图形、推证公式定理、演示数学实验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